創辦人不該拘泥於「市場 vs. 政府」的二元對立,而應擅用多元資源來打造競爭優勢。斜槓時刻·18
有些觀點認為「創業不能靠政府補助」,因為市場應該是最終的驗證標準。然而,對於許多產業,特別是深科技(Deep Tech)、AI、區塊鏈、太空科技、醫療科技等領域,前期發展往往難以完全依賴市場機制支撐。政府補助與相關政策工具,在這些領域扮演了關鍵的推動角色。
碎了滿天的往事如煙與世無爭
~ 宋冬野
Deep Tech 創業不該拘泥於「市場 vs. 政府」的二元對立,而應靈活運用多元資源來打造競爭優勢。
有些觀點認為「創業不能靠政府補助」,因為市場應該是最終的驗證標準。然而,對於許多產業,特別是深科技(Deep Tech)、AI、區塊鏈、太空科技、醫療科技等領域,前期發展往往難以完全依賴市場機制支撐。政府補助與相關政策工具,在這些領域扮演了關鍵的推動角色。
現實世界的商業運作並非單純的「市場 vs. 政府」,而是由「市場 + 政府 + 法規 + 政策遊戲 + 國際競爭」等多重因素交織而成。下過場的創辦人是會理解並善用這些結構來取得優勢,而不是陷入意識形態的爭辯。
以台積電、輝達、Google、Apple 為例,這些科技巨頭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受惠於政府政策、法規支持與產業資源。例如,台積電受惠於台灣政府的半導體政策與中美貿易戰,輝達則在 AI 研究上獲得政府資助,Google 和 Apple 亦長期在法規與市場間調整策略,以確保自身競爭優勢。
回顧 1970 至 1980 年代的台商發展歷程,也能看到一種值得借鑒的策略思維——靈活運用閒置資產,整合政府、民間與跨國資源,以最小成本創造最大價值。許多台商透過政府貸款、關稅優惠與自由貿易政策,成功調配資金與產能,建立全球供應鏈優勢。這種靈活應變的精神,對於 Deep Tech 創業者來說,並非只關注市場或補助,而是如何將補助、政策、資本與市場有效整合,轉化為長期競爭力。
對於 Deep Tech 創業者而言,關鍵問題並非「要不要拿補助」,而是「如何運用補助作為槓桿,加速技術突破與市場滲透」。成功的創業者關注的是如何整合市場、政府、政策與資本,以提升自身競爭優勢。在全球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下,僅憑市場機制競爭的策略,可能已經不足以支撐深科技企業的發展。
此外,政策工具的影響不可忽視,它們往往決定市場的發展方向。例如,Startup Island Taiwan、主權基金、貿易協定等政策措施,影響的不只是產業發展潛力,也關係到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Deep Tech 創業者需要理解這些政策如何塑造市場規模、資金流向及國際合作機會,進而做出更具戰略性的選擇。
舉例來說,歐盟的 eIDAS(電子身份認證與信任服務規範)和 GDPR(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與歐洲單一數位市場密切相關,推動跨境數據流動與數位貿易。這些政策的變動,將直接影響 Deep Tech 企業的數據處理與跨境交易規範,決定它們在歐洲市場的競爭空間。
在台灣,不同行業受政策影響的程度亦有所不同。電子業受惠於 WTO 貿易優惠政策,取得全球競爭優勢,而農業則面臨政策調整帶來的挑戰,因此如果是農業新創,面對的挑戰就相對羹高。我們需要理解政府如何配置資源,預測產業發展潛力,並在政策框架內制定有效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政策法規多採標竿法,通常參考歐美市場政策,並根據本地情況微調,以節省資源並降低試錯成本。創業者雖然不必關注所有政策細節,但應掌握影響行業發展的重大政策變動,特別是市場規模、資金流向與國際合作機會的變化。
以太空產業為例,台灣目前的政策聚焦於低軌道衛星(LEO)與赤道火箭發射,若創業者所處的賽道與此方向不同,在台灣可能較難獲得支持。因此,關注政策方向,並靈活調整策略,將是創業成功的重要關鍵。
即便國內政策尚未涵蓋某些新興領域,創業者仍可透過社會倡議與體制內遊說等方式,推動新政策的制定。例如,桃園市政府曾嘗試發展車聯網產業,但最終僅能發展至關鍵零組件供應階段,未能推出完整的解決方案,這反映出台灣在跨領域系統整合(SI)方面仍有提升空間。
車聯網等高技術市場不僅需要硬體支援,還需要軟體、平台與大數據處理等多方面的協同。然而,僅提供零組件往往不足以打入國際市場,因為全球競爭者通常能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顧客更關注的是全套方案的可靠性、效率與創新性,這要求企業具備更強的跨領域協同與系統整合能力。除了技術實力,還需要強有力的智庫支持,協助企業進行市場導入與策略說服,從而在國際市場中贏得認可並取得競爭優勢。
另一方面,台灣產業發展也面臨「科技殖民」的挑戰,許多資本與政策決策者仍高度依賴外部智庫的分析與規範,這使得台灣創辦人在創造市場趨勢時面臨困難。因此,創業者應積極拓展國際權威智庫的專家網絡,並透過研究報告與產業交流提升影響力,進一步增強自身在全球市場中的競爭力。
從政策層面來看,Startup Island Taiwan 與主權基金是兩項重要的推動工具,旨在為創新產業提供資源與支持,並協助台灣企業突破傳統製造業與代工的刻板印象。Startup Island Taiwan 由國發會推動,旨在提升台灣的國際創新形象,並幫助新創企業拓展全球市場。這一計畫不僅打破了台灣長期以製造業與代工為主的發展模式,還致力於塑造台灣作為全球創新與技術領先的競爭力。
特別是在半導體產業方面,政府早在 2018 年便開始思考如何降低對單一產業的依賴,並扶植第二或第三支柱產業。近期台積電面臨的市場變局,也進一步凸顯了這一策略的重要性。
對於 Deep Tech 創業者而言,理解並靈活運用這些政策工具至關重要。透過政策帶來的資源與支持,創業者可以更好地把握產業發展機會,並提升自身競爭力。Deep Tech 創業不應局限於「市場 vs. 政府」的二元對立,而應靈活運用多元資源,打造真正的競爭優勢。
近況
組建團隊中,招募完 CTO ,確定 DID 技術顧問,發包進行西班牙市場調查,正準備面試新加坡技術實習生,參與解決方案開發。解決方案預計 2026 年在德國 FIBO 展出。
調查在日本雇用台灣人,我要怎麼處理他的稅務、保險,身份問題。有 run 遠距團隊的人歡迎告訴我。
台灣公司資本額變更完畢,跟 AWS Gov Fund 預約諮詢,討論技術架構跟 SITI 申請方式。AWS Gov Fund 是由 AWS 提供的政府資源陪跑計劃,會分析你的專案需求,並協助申請政府資源。
開始進行西班牙市場 Outreach (感謝 Natalie Lin 的建議,有需要 market consulting 的可以付費找她)。
調查歐洲新創環境跟總部城市,目前選項是葡萄牙跟德國,能獲得歐盟身份並且保留台灣身份的路線。
考慮邊創業邊讀 MBA 或 PhD 的可能。產品有一項關鍵技術需要被納入 EU AI Act 的規範, 也要讓 TWDI Wallet 能相容 EUDI Wallet 規範,目前選項是德國慕尼黑大學 Responsible AI。有推薦適合讀的 Ethical AI 學校請告訴我。
記得幫我按讚加分享,也記得請我喝杯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