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人要能瞎矇,就瞎矇,生活儘量放輕鬆。
——《鹿鼎記》
文科寫程式,先有無條件相信你能的人
在 Appworks AI Founder L&L 閒聊,負責校友的 Natasha 問,寫程式的第一步是去上課嗎?另一位也在用 AI 寫 Code,但是是行銷背景的校友認為,是先去上課,學會變數、迴圈等概念。但身為一個資深工程師的我說,「不是,是先有一個無條件相信你能的人」。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學程式最重要的不是知識,而是信念和支持。對初學者來說,錯誤訊息、卡住不動的 Bug 是常態,這很容易讓人懷疑自己不適合。如果這時有一個人不斷鼓勵你,或者你自己相信「我一定可以」,那股力量就會帶你撐過困難,讓你持續學習。
然而,許多人在一開始就被自己的心態限制住了,覺得「我數學不好,肯定學不會程式」、「我邏輯不夠好,寫程式太難了」、「我年紀大了,學新東西太慢」,這些自我設限的想法就像一堵無形的牆,把你和成長的機會隔開了。其實,學程式從來不是天才的專利,而是一種透過反覆試錯、逐步累積的過程。
如果你願意打破這些思維框架,把每一次失敗都當成學習的機會,把每一個 Bug 當成挑戰自己耐心的遊戲,那麼你會發現自己其實比想像中更有潛力。學程式不在於「天生適合」或「完美邏輯」,而在於相信自己有能力解決問題,並在一次次嘗試中找到方法。
朋友 Pei-Chi Lo,最近在聯發科基金會辦了一場專給老師參加的 AI 工作坊。結果短短一天內,70 位老師就做出了他們教學現場能用得上的小工具!這些老師原本都沒什麼寫程式或資訊背景,可是透過 ChatGPT、windsurf、cursor、websim 等 AI 工具,他們很快就上手了。
其中有位在中途學校教書的老師,一直得處理一大堆學生的個案照片,結果他竟然自己寫出一套能批量打馬賽克的工具,既省時間又能好好保護學生的隱私。
甚至有人說:
「我知道我能諮商 我能生小孩 #但我不知道我能寫程式。」
「用AI Coding寫出了人生第一個程式 當下的喜悅比生小孩還開心」
好奇的人可以點擊這邊看有哪些成果。
怎麼遇到無條件相信你能的人呢?
你可以去 Generative AI 社群讀書會 - Code With AI / 用 AI 寫程式找我,我很擅長當誇誇鼓勵師,當然也可以跟我線上預約時間聊聊。
Always surround yourself with people who believe you can succeed.
怎麼指揮 AI 幫你寫程式
最近把 Cursor 退訂閱了,因為 Windsurf 比較接近我想想中的與 AI 開發協作,方式類同文學編程。文學編程(Literate Programming)是一種程式設計典範,由著名的電腦科學家 Donald Knuth 在 1980 年代提出。這種方法融合了程式碼和敘述性文本,以提高軟體的可讀性和可維護性。(延伸:AI 時代的文學程式設計)
在文學編程的框架下,程式設計師以人的思維模式來寫程式,而非依據電腦的運行邏輯。程式碼和註解的組織方式以敘述性的文本為主,故名「文學編程」。這種方式讓開發者可以將程式設計的思維過程詳細記錄下來,讓後來的讀者更容易理解並維護程式。
不過現在看起來,會更像嘴砲工程師,95% AI,5 %自己修 Bug,還有生氣 AI 怎麼講過的錯誤還一直犯⋯⋯
一位女工程師看到我怎麼用 Windsurf 做 git commit, 修 bug 的結果非常羨慕,但是她 Github Copilot 買了一年份,要等 Copilot 用完再買比較不浪費。
買 AI 工具,千萬不要買一年份。
朋友 HLB 下週揪了一場聚會「AI Coding Tools + SDLC (Software Development Life Cycle) Meetup」,歡迎參加。
參加條件是下面的工具用過 20 小時以上:
Aider
Amazon Q Developer
Cline
Cursor AI
Codeium / Windsurf
Devin
GitHub Copilot
GitHub Workspace
Replit AI
Zed AI
SASS, AI Agents or Both?
上週在 Appworks Founder L&L 聊天時,我們就討論到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未來的市場究竟是由「大 SaaS」繼續主導,還是會出現一大堆 AI Agent 把不同的 SaaS 串在一起,提供更有彈性的整合體驗?下面是我的觀點。
雖然現在市面上各種 AI 新創如雨後春筍,從各式 Agent 到 LLM 技術都有,但要真正讓這些能力落地到企業日常運作其實沒那麼簡單。高昂的訓練成本、從試驗到上線的巨大落差,加上企業對新科技接受速度不算快,這些因素都拖慢了 AI 實際發揮的腳步。
不過,技術遲早會成熟,成本也會降下來。到那時,AI 就像水電一樣自然融入生活,我們不會再特別強調「這是 AI 技術」。問題是,屆時會是大 SaaS 一家獨大,還是各路專精領域的 AI Agent 串接多個 SaaS 工具,為大家提供客製化的「生活風格公司」體驗?我認為答案是兩者並存。
在程式設計、行銷、內容創作、遊戲開發這類已經被 AI 深度滲透的領域,未來只會有更多 AI Agent 跳出來,靈活整合各式工具,滿足不同使用者的多元需求。正如 Greg Isenberg 所說的:「if I was betting my career on one thing right now, it would be AI agents. literally a trillion dollar market up for grabs.」
未來市場空間確實相當巨大。
此外,No Code Platform 可能在這種趨勢下逐漸消失,因為隨著 AI 發展,人們能用自然語言生成程式碼,甚至不再需要中間工具。非技術人員也能自行撰寫程式來自動化流程,讓過去仰賴 No Code 工具的用戶有了更直接、靈活的途徑。
我們不必非選邊站。大 SaaS 與 AI Agent 可以並存,AI 成為基礎設施,讓一般人自然使用這些智慧工具,最終也不必在意背後有多少 AI 技術。
近況
在 Code with AI 與 In2 閒聊,她認為未來每個專案的 README.md 都不會是寫給人看的,甚至是教學文件也會是 prompt。因此受她啟發,我就想說想「文件先行」的方式去開發看看,採用一套以「規範文件」為核心的開發流程,成效相當不錯。
首先,我先在 SPEC.md (link)裡面明確定義所有功能需求、型別安全的要求,以及錯誤處理的原則,以此作為整個專案的基礎標準。有了這份文件,我在開發時能始終維持清晰的方向,也能隨時對照規範,檢視自己是否偏離初衷。
接著,我再準備一份 CODINGSTYLE.AI.md (link),這份文件是特別給 AI 看的,裡頭有程式碼風格和架構的細節指引。這麼做是為了讓 AI 在產出程式碼時,更容易符合我們既定的風格、錯誤處理流程和型別安全標準。
在開始實作新功能時,我會請 AI 先參考 SPEC.md,確保新功能的行為與已定義的規範一致,再引導它照著 CODINGSTYLE.AI.md 的規定產出程式碼。接著,我會仔細檢視程式碼,若發現與原訂標準有落差,就回頭調整相關文件或要求,確保成果不會偏離初衷。這種先訂規範、再生成程式碼,最後再驗證與回饋的循環,讓整個開發過程更順暢有效率,也確保程式碼品質與可維護性都能達到理想狀態。
然而這方式的問題是,Windsurf 的 credits 一下就用完了,雖然可以在刷 10 美金買 Flex crets ,但很明顯能感受到模型變笨。
朋友 Ly 說:
沒錢還想要聰明
只好說,我錯⋯⋯
記得幫我按讚加分享,也記得請我喝杯咖啡,如果有需要,歡迎雇用我當你的暫時技術共同創辦人。有需要可先跟我預約公益時數聊聊。謝謝大家,我們下週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