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槓時刻・6:人人如龍的時代不需要大師
所有的硬體最後都會加上 AI・用 AI Agent 打造 Podcast・AI 時代的文學程式設計·用 AI 進行 UX 研究上的輔助・外包 UX/UI 包月服務 - UXY Studio

乾久,群龍無首,吉。
人人如龍的時代不需要大師。
所有的硬體最後都會加上 AI
前陣子在 COSCUP 遇到正在零一萬物擔任開源暨開發者關係負責人的 Richard,聊到從台北飛上海其實只要一個多小時,他剛好有一間空著的房子,於是就決定飛一趟上海吃喝玩樂,並吸收中國互聯網第一梯隊的前沿資訊。零一萬物是前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創新工場創辦人李開復創立的 AI 公司。
在和朋友夫婦聊天時,他們提到,上海的經濟目前正處於下行階段,餐飲消費比過去便宜許多,和台北的物價相差無幾,甚至如果選擇自己煮飯,成本可能比台北還低。他們預測,中國經濟未來兩年仍將持續走弱,由於產能過剩,硬體價格相對便宜,導致未來幾乎所有硬體產品都會搭載 AI 技術,無論是否真正有用,只為增加機會押中一個可行的應用。
在上海的一家百貨公司,體驗了蔚來、樂道和小米的汽車,發現這些車載 LLM 的中文即時對話能力,遠勝於 OpenAI 最新推出的即時聊天功能。看來要開發中文 LLM,還是要以簡體中文模型為基礎,在 AI/S 系統層級以工程的手法做價值觀和文化觀的調整,才能更貼合國際的價值觀,可能會比使用繁體中文模型快。
從交通角度看,台北飛上海只需 1.5 小時,機票費用約 6000 台幣,加上安檢和通關,總時間約 3.5 小時,幾乎與台北到高雄的通勤時間相當,是非常值得考慮的週末小旅行選項。支付方面,現在支付寶已經支持綁定國際信用卡,讓付款變得更加方便。
上海的 Citywalk 路線也非常推薦,特別適合喜歡散步與欣賞建築立面的人。例如,思南路、高安路的洋樓與街景,以及近期爆紅的繁花路線,都非常值得一遊。
用 AI Agent 打造 Podcast
朋友 Lucy 在賣掉上一間公司成為 VC 的 EIR 後,短短六個月內記錄了超過 60 家中國創業團隊的發展,專注在 AIGC 和新一代軟體、數據的應用。她觀察這些團隊的「人」、「事」和「成果」,收穫不少新鮮、有趣的啟發。但因為保密限制,很多內容不能直接分享。
為了突破這個困難,Lucy 想到一個辦法——用 AI 做 Podcast!她把筆記整理、改寫,再透過語音合成技術,把內容轉化成可分享的對話節目。
她是怎麼做到的?
她把筆記丟進 Claude3.5 Sonnet V2,先確保重要案例跟術語的意思不會變,然後再去做擴寫。這階段她試了好幾個模型,發現 GPT-4o 的理解力還不錯,但擴寫修飾稍微弱了點;而曲問(Quwen)對內容的理解很到位,但寫出來的文字感覺太華麗,像是在給文章穿禮服。最後她還是選了 Claude,因為感覺比較剛好。
她設計了兩個角色,Lucy 跟 Patrick,然後丟進去一堆問題大綱,讓 Claude 用雙角色對話的方式把內容重寫。這一部分其實超花時間,因為問題大綱有時候不太精準,Claude 有點抓不住方向。後來她發現,如果一開始擴寫就先整理好底層綱要,跟問題大綱一致,Claude 表現就會更順暢。有點像在玩角色扮演遊戲,劇情對了才會順利過關。
她把「腳本」拿去試 TTS(文字轉語音),試了「Qanwen、Minimax和OpenAI-TTS1-HD」。因為是中文為主,一開始她直覺用中國大陸的 TTS 模型,覺得應該會更懂中文,但試了才發現一些很有趣的問題,比如「Patrick Li」會被唸成「Patrick L/I」,而一些英文術語甚至直接被跳過。OpenAI 的中文雖然內容正確,但語氣聽起來有點「外國腔」,像 Patrick 在說:「我來自火星」。
總之,這幾個 TTS 模型目前都還有進步空間。最後她選了 OpenAI-TTS1-HD,因為她真的受不了名字被唸成「L」跟「I」。你想想,每次聽到自己的名字就像在玩字母遊戲,這種感覺真的讓人超崩潰。
對內容感興趣的人可以聽 Lucy 的 AI 投資筆記:
她的小宇宙頻道:https://www.xiaoyuzhoufm.com/....../672d778082eb19451d0cac4e
她的 soundon 頻道:https://sndn.link/lucyaigc/q2utwu
AI 時代的文學程式設計
我知道還是有滿多人對使用 AI 寫 Code 持懷疑態度,甚至不以為然,但我是屬於強力支持派,之前寫過一篇文章,叫〈AI 時代的文學程式設計(Literary Programming in the AI Era)〉猜測關於軟體開發的典範轉型。
文學編程
文學編程(Literate Programming)是一種程式設計典範,由著名的電腦科學家 Donald Knuth 在 1980 年代提出。這種方法融合了程式碼和敘述性文本,以提高軟體的可讀性和可維護性。
在文學編程的框架下,程式設計師以人的思維模式來寫程式,而非依據電腦的運行邏輯。程式碼和註解的組織方式以敘述性的文本為主,故名「文學編程」。這種方式讓開發者可以將程式設計的思維過程詳細記錄下來,讓後來的讀者更容易理解並維護程式。
Cursor 團隊訪談
最近我都用 Cursor,讓我深刻感受到 AI 如何改變程式開發的模式。他們團隊的專訪提到了 Cursor 的誕生、技術細節、AI 寫程式的應用,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逐字稿(英文版)可以看這裡。
另外,也推薦 Cursor 2 號員工 Ian Huang 的直播回放,不只專訪內容,還有 Cursor 的即時操作示範,非常值得參考!
用 AI 進行 UX 研究上的輔助
我們都知道產品體驗很重要,但是做 UX 研究很花時間跟錢。重點是還不一定有用,但白花花的真金白銀就這麼花出去了。
對創辦人來說,雇用專家做使用者經驗研究永遠是個好像該做,又好像不該做的事情。到底是先好好理解目標對象,再打造產品?還是先打造產品,再邊走邊看?都有支持方,各執一詞。
於是透過 AI 去做簡單的 UX 研究就是個方向。這一年我透過 ChatGPT 做過 User Persona 的推演,像是給定一個產品,讓 ChatGPT 反推出目標使用者,或是給定一個 User Persoan ,然後推出這個 Persona 的各類屬性,價值觀,亦或是讓這個 Persona 模擬怎麼操作產品,對產品有什麼想法,都繞不過「幻覺」兩字,也就是看起來都很有道理的,但我沒辦法確定我這樣做,就是「對的」。
Mei 的 UX 研究委託所創辦人陳美玲在 11/28 有一場分享 - 〈人機協作:點燃 AI 與 UX 研究碰撞的火花 〉。在這場分享當中,她將分享使用 AI 輔助 UX 研究的實際經驗,並分析在 UX 研究流程當中,適合使用 AI 的時間點。 而 AI 在目前發展中,也常常出現所謂的「幻覺」現象,身為研究者該如何判斷,AI 的產出,是否有實際的運用價值呢?
身為創辦人,最關心的還是看這些產出是否能轉到工程面上,能帶來多少商業價值。詢問了講者,她提到不太會提到轉到工程面,主要會聚焦在收集質性資料時,如何運用 AI 來進行協作輔助。收集資訊、判斷資訊、分析資訊,大概會是在這幾個層面。
期待之後會有用 AI 做UX 研究最後怎麼幫助企業落地的講座。
外包 UX/UI 包月服務 - UXY Studio
對於剛起步的創業者,聘請全職設計師可能是個挑戰,不僅成本高昂,還需要花時間尋找適合的人才。
之前想改進 slashbook.xyz 的 UX/UI,所以想過去 Upworks 或是 Fiver 找設計師來改善。最近 Appworks 談了一個校友方案,得知 UXY Studio 這樣的廠商,主打彈性支援,方案如下:
初創設計啟動方案 — $36,000
適合種子輪階段的新創企業。
服務亮點:
1 位經過篩選的中階設計師直接與您合作
應用程式/網頁 UX/UI 設計
可點擊的原型建構
啟動設計加速方案 — $48,000
適合天使/前 A 輪階段的新創企業。
服務亮點:
包括啟動方案所有服務
客戶旅程地圖
可用性測試
資訊架構(IA)重組
簡報設計
每月 30 小時專屬工時
每 2 週一次視訊會議
預約與 UXY 導師諮詢
記得幫我按讚加分享,也記得請我喝杯咖啡,如果有需要,歡迎雇用我當你的暫時技術共同創辦人。有需要可先跟我預約公益時數聊聊。謝謝大家,我們下週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