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命工作是奴隸的道德,現代社會不需要奴隸制
- 羅素
讚美閒散
在台灣,「進外商或是台積電上班」擔任高階主管常被認為是成功的象徵,仿佛忙碌的生活就是人生的標準答案。但《讚美閒散》這本書提出了一個截然不同的觀點,挑戰了我們對「成功」的既定認知。它提醒我們,現代社會的同質化生活模式或許正讓我們逐漸失去對生活的掌控和幸福感,而閒散,恰恰是讓我們找回生活本質的重要方式。
作者羅素強烈反對現代社會人們的超負荷工作,他認為,人類要過上幸福生活並實現全部潛能,不是通過更努力或更聰明地工作來實現的,而是通過利用閒暇的非凡力量。
這本書便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哲學大師羅素寫給大眾的“躺平”哲學。
現代生活的同質化問題
書中提到,現代社會的同質化現象已經無處不在:我們追求美國化的生活標杆,從國家層面到個人生活,都以效率和標準化為導向。無論是都市化的建設還是職場文化的壓力,都讓每個地方失去了自己的獨特性。這種過度的標準化生活不僅壓抑了文化的多樣性,也讓人們的精神世界陷入一種「被同化」的困境。
對我來說,這部分讓我特別感觸。如果你回頭看自己的生活,會不會發現自己忙著追逐升遷、績效,卻忽略了心中最初的渴望?也許,你真正想要的生活是更有意義的陪伴,比如成為一個好爸爸,能陪孩子成長;成為一個好丈夫,與伴侶共享簡單而珍貴的日常時光。
閒散的真正價值
在這樣的背景下,書中深入探討了「閒散」的重要性。它指出,閒散並不是懶惰或無所事事,而是一種反主流的價值觀,是一種對抗現代生活壓力的力量。閒散幫助我們從過度的生產力崇拜中抽離,讓生活回歸到適度和平衡的狀態。
作者提到,現代工作往往已經過度侵占了我們的時間,削弱了我們思考、創造和感受生活的能力。相反,適當的閒散能帶來什麼?它讓我們有機會停下來,重新審視自己與世界的關係,並重新找回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美好時刻。當你能主動擁抱閒散,就能重新定義自己的生活價值,而不再只是被外界的標準牽著鼻子走。
主動閒散 vs 被動休閒
書中一個非常有趣的觀點是區分「被動休閒」和「主動閒散」。被動休閒,比如追劇、滑手機,雖然能短暫放鬆,但它們本質上是對疲憊的麻痺,而不是充實內心的方式。相比之下,主動閒散是一種有意識的選擇,比如陪伴孩子、和伴侶散步聊天、閱讀一本啟發性的書,甚至是靜下來冥想或整理思緒。
主動閒散能幫助我們重新找回生活的節奏,激發創造力,並從中感受到內心的穩定與滿足。例如,當你選擇利用閒暇時間陪孩子去公園玩,而不是被工作壓得喘不過氣時,你會發現這樣的時光遠比完成一份報告更能觸動心靈。
閒散的奇妙功能與重要作用
《讚美閒散》還強調了閒散的三大功能:
激發消失的能力:閒散能讓我們重新發現那些被忙碌生活掩蓋的創造力和感知力,比如觀察生活中的小細節,或是回憶起曾經的夢想。
轉化壓力為能量:通過閒散,我們可以讓身心從高度緊繃的狀態中釋放出來,找到安全感和平靜感。
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長期擁有閒散的時間,能讓我們更清楚自己真正的需求,也幫助我們在生活中建立更健康的平衡。
換句話說,閒散的意義不僅僅是暫時的放鬆,而是一種重建內心秩序的過程。它讓我們有機會重新找到方向,並從中挖掘出生活的真實價值。
你的成功由你定義
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什麼是真正的成功。如果我們每天忙到連家人的笑容都無法感受,連自己的興趣都無法追求,那這樣的忙碌真的值得嗎?真正的成功,不是別人如何定義你,而是你是否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所以,我想問你:你現在的忙碌生活,真的是你內心渴望的嗎?如果不是,不妨試著給自己一點時間,學會讚美閒散。或許,你會發現,當一個好爸爸、好丈夫,或是單純享受與家人共享的時光,才是你真正的幸福來源。
如何找到自己的賺錢能力?
在這個時代,很多新創都在拼規模,拼成長,好像不快速擴張就代表你不夠成功。但我最近看了一本書《小而美》,它的經營法則正好打破了這種迷思,強調的是如何用有限的資源,穩穩賺錢,慢慢長大。這套邏輯,不只適合新創公司,對很多小型商業或個人創業者也很有用。
一、專注在盈利,不要亂追求規模
很多人一創業就想「做到多大」,但作者提醒我們,其實第一步應該是看你有沒有辦法穩定賺錢。如果你的模式賺不到錢,那你就算做大也是虛胖,很容易垮掉。簡單來說,經營的核心就是:先賺錢,後擴張,規模只是「結果」,不是「目標」。
我覺得這個觀念很重要,特別是對台灣的創業環境。大家都喜歡看表面,比如公司規模多大、員工多少,但很少人會問:這公司一年能不能穩定賺錢?穩定的盈利能力,才是真正讓你走得長遠的關鍵。
二、成為解決方案的核心
《小而美》提到一個很有趣的概念:你的價值在於「幫人解決問題」,而不只是賣一個產品。很多創業者會一開始就想把產品做得很完善,但這其實是本末倒置。正確的做法是,先找出你的目標客群真正的需求,然後一步步測試、優化你的解決方案,最後再慢慢把它商品化。
這邊有個很實用的建議:加入或融入一個適合自己的社群。比如,你的潛在客戶在哪裡出沒?有沒有相關的圈子?進到裡面,聽他們的需求,你會更清楚問題在哪,解法在哪。當你的產品是解決了「真實問題」,自然就能贏得市場,而不是靠砸錢推廣。
這點其實我很有感。以前我做產品的時候,總是想一次到位,把所有功能都加上去,結果不但耗時耗力,最後用戶的回饋也不如預期。後來我學會從小地方開始解決問題,專注在用戶真的需要的東西,效果反而更好。
三、利潤來自收入減成本
《小而美》的第三個重點,是把經營簡化到最基本的公式:利潤=收入-成本。這聽起來簡單,但其實很少人真的能做好。很多時候,我們的注意力都放在怎麼增加收入,卻忽略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書裡提到,產品設計要抓住「內核」,也就是最核心的價值,而不是把錢花在不必要的包裝上。另外,在推廣時期,資源也要用得很精準。很多人一做產品就想大規模投廣告,但真正聰明的做法應該是:先用小成本測試市場反應,等有穩定的回收,再逐步擴大。
在台灣,很多小型商業其實都有「小而穩」的特點,像是老字號的餐廳或街邊的小店。他們或許沒有很華麗的招牌,但靠的是低成本、高效益的經營方式,一樣可以長期生存,甚至賺得比那些看起來很大的企業還多。
穩紮穩打,才是長久之道
《小而美》的重點,不是讓你「小」,而是提醒你,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穩定賺錢比盲目擴張重要。如果你現在經營得有點焦慮,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走,不妨回頭問自己這幾個問題:
我的業務能不能穩定賺錢?
我解決的問題對客戶來說夠不夠重要?
我的支出有沒有超出應有的範圍?
這些問題看似簡單,但如果你真的能想清楚,並付諸行動,那麼你的事業就會開始有一個穩定的基礎。經營,其實就是一場馬拉松,不是誰跑得最快,而是誰能跑得最遠。而《小而美》的經營哲學,就是教你如何以小博大,用穩定的腳步,跑贏這場長跑。
創辦人完美的一週
知名投資人 Dan Martell 將一週分為7 個成分,用來代表你想要將時間花在哪裡的種類。這七個成分是
健康(Health)
愛情(Love)
精神(Spiritual)
嗜好(Hobby)
任務(Mission)
財務(Finances)
朋友( Friends)
時間從早上 6:00 到晚上 10:00 ,以一小時為一個 block 的方式,區分出 17 個 block ,讓你運用。你需要仔細思考這 17 個 block 要怎麼按造自己的需要放進前述的七個成分。
他主張你先將大區塊擺進去,然後再去思考小部分的。Dan Martell 認為你不能控制時間,你只能管理精力。
Dan 有給範本給你參考。 Dan Martell - The Perfect Week Worksheet。
記得幫我按讚加分享,也記得請我喝杯咖啡,如果有需要,歡迎雇用我當你的暫時技術共同創辦人。有需要可先跟我預約公益時數聊聊。謝謝大家,我們下週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