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槓時刻・3:天使所以能飛,是因為他將自己看得很輕
天使所以能飛,是因為他將自己看得很輕・與 AI 協作的 CPO 應該長怎樣.使用 ChatGPT 將點子轉化成產品規格・AI Founder chitchat in Gym

天使所以能飛,是因為他將自己看得很輕
G. K. Chesterton
無論兼職還是全職,當你開始經營自己的事業時,拒絕、挫折和被嘲笑幾乎是家常便飯。提案被否決、投資人冷淡、心血作品無人賞識,這些都讓人心生懷疑。但請放下對自己的苛責,把每一次挫折當作遊戲中的關卡。一次拒絕不代表終點,而是一段旅程的短暫休息。
即使經歷過多少傷心,也要當一個溫柔的人。因為你的溫柔應該屬於你的心,而不是那個傷你的人。摘自 thread。
面對拒絕與挫折,容易陷入自卑與自大的鐘擺效應。自卑會讓你懷疑自己的價值,自大則可能讓你忽視反饋,千萬不要陷入「受害者」心態,這只會讓你處境更糟。然後,接受允許自己偶而失控,但是記得對親近的人道歉⋯⋯
推薦看 Netflix 紀錄片《黃金教戰守則》。裡面有一位教練的故事是這樣。即使教練經歷了深刻的種族歧視和社會不公,他的母親始終不允許他成為受害者。沒有理由,就是不允許。
你最近面對了什麼挑戰?這次經歷教會了你什麼?
與 AI 協作的 CPO 應該長怎樣
當我在思考 SlashBook 團隊的組成時,我想要重新審視 CPO 的角色在這個 AI 時代的定位。作為產品長的核心職責,關鍵在於精準識別並解決用戶的真實需求。這過程中,運用像是 KJ 法、Story Mapping、DDD 等方法,能夠引導 AI 進行多次迭代分析,整合並處理來自用戶訪談、操作影片等各類異質數據,提煉出真正的洞察。
根據這些洞察,AI 將主導設計出優化的使用者體驗,並進一步制定產品規格、用戶流程與界面,對結果進行效能評估。這樣的流程確保了企業目標與市場需求的契合,也兼顧了產品的社會價值與企業利益的最大化。僅當 AI 經過多次迭代仍未達到預期成效時,才需要人為介入。如此,VP 原本需要多名產品經理協助完成的工作,將在 AI 的協助下更高效地實現。
SlashBook 是我正在 bootstrap 的產品,小步慢走,治大國如烹小鮮。
使用 ChatGPT 將點子轉化成產品規格
最近買了新手機,剛好試試 ChatGPT 的新功能,目的是把我在 Parttime CTO 被諮詢過程中,將對方零散的點子,怎麼透過一些工具進行框架化,逐步轉化為產品規格,的方式改成直接跟 ChatGPT 對談。這次的主題是「AI Bachata Tutor」,目標是讓 ChatGPT 成為協作者,協助我梳理需求,並產出具體功能和互動規格。
不知道 Bachata 是什麼的讀者,這邊做簡單介紹。Bachata 是一種拉丁風格的雙人社交舞,一人扮演 Leader ,另一個扮演 Follower。Leader 通常成長比 Follower 慢上數倍,因此我一直都有些怎麼用數位工具來輔助的念頭,只是都沒真的開工,因為感也沒有真的會有幫助?剛好現在來的諮詢都是跟 AI Tutor 有關,就拿這題目來做技術架構的評估。
想法:應用設計思考工具於 AI Tutor 的產品設計
這次探索是比較鬆散的,純然直覺的方式,但未來可以考慮將常見的方法論融入設計流程,進一步達到點子到規格的轉化。下面是三個我曾經參與,或是要求團隊進行的工具:
開放政府協作方法:結合開放設計與民眾參與的協作方式
Google Design Sprint:快速發現問題、產生解決方案,並進行原型測試的設計過程
英國政府的開放設計方法:透過開放、透明的設計流程推動產品開發。台灣政府 PDIS 似乎也自己的一套。
ChatGPT 即時對話的限制與挑戰
在實驗過程中,我發現 ChatGPT 的即時對話功能存在一些限制,這些挑戰需要針對性地應對:
對話時限:每次對話最多一小時,超過後需要重新開啟新對話,所以在發想時,最好確認你的最後產出是什麼,效果比較好,這次我的目標是 PRD。然後明顯的在討論技術實作方式時,ChatGPT 的回答就顯得蒼白乏力了。
語言限制:使用英文對話效果較佳,中文的理解相對較弱,因此我選擇以英文進行需求描述和設計,用中文常常發生他聽不懂我在說什麼,鬼打牆。
回應籠統:ChatGPT 的回應有時過於籠統,需要進一步引導才能達到預期細節。這方面就很吃每個人的抽象思考跟問問題的能力了。我自己雖然容易產生洞見(Insights),但很難交代完整的來龍去脈,所以最常叫 ChatGPT 聽完我所有的想法後,再叫他說出他的理解,我在看是不是我要的,說哪邊要刪哪邊要補充。因此「整理」是我最常用的 Prompt。
需要一直了解目前進度:由於是語音對話,常常聊一聊,不曉得最終產品長什麼樣子。因此我在每個階段會叫 ChatGPT 「給我完整的版本」了解目前進度在哪。如果是跟真人協作,通常是開一個 Google Doc 或是 Hackmd,對產出有疑惑,直接看文件就好。ChatGPT 只會有對話紀錄,這是比較麻煩的部分。
網路不穩定問題:過程中常顯示網路連線錯誤,ChatGPT 會重複回應或自問自答,浪費了一些時間。
探索過程與發現:產出高層概念、用戶故事及功能拆解。
在這次對話中,我初步完成了以下工作:整理高層概念(High Concept):設定了 AI Bachata Tutor 的主要目標和使用情境。
生成用戶故事:透過 ChatGPT 模擬不同的學習需求和互動場景,讓我釐清各個場景中的用戶需求。
對話體驗設計:測試不同互動方式,包括指導、回答技術問題和背景知識講解。
技術堆疊探索:分析 AI Tutor 可能需要的技術,包括影片分析、個人化學習推薦等。這部分很吃個人的經驗,告訴 ChatGPT 方向。也就是說 ChatGPT 完全做不到。換句話說,你用 google 搜尋,最起碼也要知道關鍵字是什麼。
原型設計與功能規劃:拆解並設計出一些關鍵功能。這部分也吃個人的經驗,ChatGPT 只能給你很大的模糊描述。
最後,整個流程針對功能設計,我討論了「歌曲結構分析」、「錄影回饋」、「個人化學習課綱安排」等主要功能,在考量實作速度跟經費下,讓 ChatGPT 根據我給他的條件,挑選其中一個功能進行拆解最小的功能。最終選擇以 AI Tutor 做「AMA」(Ask Me Anything)互動,並建議設計「影片資源」作為具體學習輔助功能。
這個環節我直接下指令,或許之後可以讓 LLM 去做推理來排。目前沒有想法怎麼做。
探索的互動範例
由於是做 AI Tutor,因此可以讓 ChatGPT 模擬用戶 (Leader)去跟 AI Tutor 的實際對話,以測試功能可行性:
問舞步技巧
Leader:How do I lead a girl into a left turn?
AI Tutor:To lead a left turn, start by maintaining a gentle but firm connection with your partner’s right hand. As you step back with your left foot, raise your left hand slightly to signal the turn. Gently guide your partner to her left, stepping forward as she turns to maintain the connection.
Leader:Got it. Any tips on making the turn smoother?
AI Tutor:Yes! Keep your movements subtle and controlled. Avoid pulling or pushing too hard. Use your frame to create a clear pathway for your partner. And remember, timing is key—initiate the turn on the first beat of a measure.
Leader:That’s helpful. Can I see a video example?
AI Tutor:Absolutely! Here’s a great tutorial that demonstrates leading a left turn smoothly. [提供相關影片鏈接]
問舞蹈風格
Leader:Can you tell me about the different styles of bachata?
AI Tutor:Absolutely! Bachata has evolved over the years, and there are several styles, including traditional, modern, and sensual bachata. Traditional bachata focuses on close partner connection and simple footwork, while modern bachata incorporates more turn patterns and elements from other genres. Sensual bachata emphasizes body waves and isolations, adding a more fluid style. Here’s a video showcasing the essence of sensual bachata. [提供影片鏈接]
這些範例展示了 AI Tutor 如何提供即時學習支持,並通過影片資源補充文字教學,讓用戶有更完整的學習體驗。
我也有嘗試讓 ChatGPT 扮演 Follower ,然後我用 Leader 的角色,去問她在某些情境下,她會有什麼想法,像是 Frame 不清楚,拍子不對,balalala。這個嘗試沒得到什麼我覺得有用的結果。要得到比較好的效果,可能需要參考 AI 女友、諮商、算命的實作方法。不是很有經驗的 Leader,所以這個嘗試只是試看看 ChatGPT 在扮演 stackholder 大概會有怎樣的結果。
11 月的生成式 AI 小聚,聽說有人要展示怎麼用 NotebookLLM 做虛擬董事會,或許可以用大概方式做這部分的雛形。
然後發現 Perplexity 做得到我想要的功能
玩了一陣子後,我發現 AI Bachata Tutor 的這個對話找影片的需求可以用 Perplexity 做到,特別是在即時對話和資源推薦上,因此能直接把這當 AI Tutor 的參考設計。當然更理想的狀態是,直接生成 Bachata 風格的音樂跟對應的舞蹈動作片段,並且標出肢體細節。
未來計畫:引入設計思考與 DDD(Domain-Driven Design)
接下來會想引入設計思考和 DDD 找出在哪幾個環節有用:
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以用戶為中心,深入挖掘需求,反覆測試原型,使產品更符合用戶需求。我計劃使用設計思考框架進行需求探索,並透過 ChatGPT 進行模擬測試,使需求確認更精確。
領域驅動設計(DDD):DDD 將幫助進行系統化的領域建模,清晰劃分功能模組與邊界,增強架構穩定性。具體應用可能包括:
建立領域模型:劃分核心子領域(如「動作教學」、「風格講解」),為每個模組定義業務邏輯。
聚合與邊界劃分:根據功能需求,劃分模組範疇及邊界,保持模組間高內聚、低耦合。
統一語言:建立技術與業務團隊間的統一語言,確保需求和技術落實一致,提升協作效率。
整個 AI Bachata Tutor 探索過程在起床後將醒未醒的狀態完成,目前的結果只是摸索出一點方向,未來有更扎實的心得再分享。一位擁有 20 多年經驗的產品經理主管跟我說,在這部分雖然可以生出很多企劃,但你很難說哪些是對的。
設計問題通常是棘手問題,因為它們通常擁有不明確的定義,且沒有既定的發展方向,並涉及具有不同觀點的利益關係人,同是沒有「正確」或「最佳」的解決方案。
那麼你有什麼想法呢?歡迎跟我說說。
產品經理用 AI 寫程式的實戰心得 (with Cursor)
朋友撰寫了他身為一個產品經理用 Cursor 寫程式的心得,簡單來說就是:
將 AI 視為「學習廣泛但經驗不足的實習生」:如果某件事情需要給實習生很多指導才能完成,那麼使用 AI 時也需要投入相應的指導
善用 Checkpoint 功能,如果 AI 改錯可以回到原來時間點重試;行有餘力則以學 git。
以下是他自己的 Takeaway:
事前應提供足夠的背景知識
描述目標時要說明「做什麼」也要說明「為什麼」
不要太快投入撰寫程式
採用敏捷開發的精神來考慮事情
避免一次給太多複雜的需求,以 MVP 迭代實作
沒有必要一五一十地把設計都講死,留一些空間會有更多驚喜
遇到問題時,提供足夠資訊(例如截圖),對解題會有幫助
為了避免 context 太雜亂,不同議題建議可以換手(開新的 session)開發;最好可以寫交接文件,換手會容易很多
在拔除功能時要特別小心,這比新增功能更容易出錯
AI Founder chitchat in Gym
提了很久的聚會終於開始了。這是受新加坡的 Crypto VC 風氣影響,是一個為 需要運動的創業者和 VC 設計的輕鬆社群活動!活動地點在路易莎咖啡健身房,結合了健身和咖啡,提供獨特的交流體驗。沒有正式講座,只有運動、聊天和分享心得的機會。你可以自行運動,休息時隨意交流,或在運動後去咖啡店繼續聊天。
這次重訓完後的聊天主題:
VC 想出場的期限越來越短,真的要拿vc錢失去生活品質嗎?小而美不好嗎?
AI Tutor UX
notebookllm 與健身教學
從歐美弄美妝小牌賣台灣
美國跟台灣設公司維持成本 比較
為何創業的人對外人比對自己人好。父子和解小故事
創辦人的兩性關係維持經驗分享。
來運動吧!
時間:每雙週六下午 1:30pm
地點:LOUISA COFFEE X Self room 路易莎生活運動館( 105台北市松山區市民大道六段131號)
費用:路易莎生活運動館,每分鐘 2 塊,預儲值 1.2 塊。
有興趣?直接聯絡我! 請注意,我們有審核制。創業者們都很忙,就算沒認識到有趣的陌生人,最起碼你今天運動了。
數位遊牧十一月小聚跟沖繩旅居計畫
數位遊牧台灣十一月的小聚在 11/23。上次參加很喜歡那樣的氛圍,推薦參加。另外他們最近也有去沖繩兩週的旅居計畫,讓你體驗在沖繩的陽光下遠端工作會是什麼感覺? 這計畫是獲得日本政府支持的【2024 Okinawa Resort】。
線上說明會場次:
11/5 (二) 21:00-22:0011/7
(四) 21:00-22:00
記得幫我按讚加分享,也記得請我喝杯咖啡,如果有需要,歡迎雇用我當你的暫時技術共同創辦人。有需要可先跟我預約公益時數聊聊。謝謝大家,我們下週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