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辦人如何管理被貼上政黨派系標籤的憤怒?・斜槓時刻 16
當你的專業被質疑是政治算計,當方案被說是虛工,如何用國際視野突破本地標籤的侷限?一個關於轉化憤怒、堅持專業,並在更大舞台上找到價值的故事。

政治是可能性的藝術。
~ 俾斯麥
在每一個選擇投入政府計劃的創辦人心中,大概都曾經歷過這樣的場景:在一場重要的提案簡報會上,你正在介紹一個經過數月研究、橫跨多個領域的創新方案。為了這個提案,你不只花了無數個深夜鑽研技術文獻,研究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更投入大量時間理解各個機關的業務執掌、預算限制和考核重點。然而,簡報結束後的提問時間,第一個問題竟是「這不會又是一個只做表面功夫的計劃吧?」接著第二個問題更令人心寒:「這個案子背後是誰在推?」最後,一個參與者直接說出:「反正政府也不會真的採納我們的建議,何必做這些?」那一刻,你感受到一股難以形容的憤怒和挫折。
你的憤怒是多層次的。首先是專業被否定的痛楚。你花了多少個深夜研讀論文,試圖理解每個領域的核心思維。你投入無數時間掌握不同專業的詞彙,學習如何讓工程師理解行政考量,讓政府官員明白技術限制,讓企業夥伴看見長期價值。你深知,真正的專業不只是技術能力,而是有能力在不同專業之間搭建橋樑,讓各種觀點和需求能夠相互理解和整合。
其次是面對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政府不會聽」這種觀念,不只存在於一般民眾心中,有時甚至來自政府體系內部的人員。你常常看到優秀的團隊成員因為這種氛圍而感到挫折,質疑自己投入的意義。有時,連最資深的工程師也會在會議後私下問你:「我們做的這些東西,真的會有人採納嗎?」這種不信任往往讓創辦人陷入兩難:一方面你相信專業溝通能夠帶來改變,另一方面你也不得不承認,在現有的體制下,很多好的建議確實難以落實。
在台灣的政府計劃中,「這是在做虛工」的質疑更是常見。當計劃規模受限,難以產生足夠的市場影響力和社會效益時,這種質疑就特別令人心灰意冷。每一次看到團隊熬夜完成的分析報告被簡單歸類為「表面功夫」,每一次聽到精心設計的解決方案被說成是「為了核銷」,那種無力感都會讓人懷疑是否該繼續堅持。
面對這樣的處境,我們需要一個能夠突破的方向。把目光轉向國際市場,正是一個能夠同時管理憤怒和創造價值的策略。在國際合作中,評判標準變得更加務實:解決方案是否真的有效,是否能夠創造實質的價值,是否能夠持續發展。當你的方案能在不同國家的市場環境中都證明其價值時,那些對專業能力的質疑自然就會失去說服力。
更重要的是,當計劃的規模和影響力擴大到國際層面,連「政府不會聽」這種觀念也會開始改變。因為當一個解決方案能夠在國際市場上證明其價值,當它能夠吸引跨國企業的注意和投資,政府反而會更認真地考慮採納。這種由外而內的影響力,往往比單純在本地市場推動更有效。例如,當你的解決方案獲得國際大廠的採用,或是在其他國家的政府專案中證明可行時,本地政府也會開始重新評估其價值。
把餅做大的策略,不只是簡單的市場擴張,而是一個徹底改變遊戲規則的方法。這意味著你要重新思考問題的規模和解決方案的範疇。與其為了符合本地預算限制而縮小規模,不如思考如何通過國際合作來創造更大的價值。當你的計劃有了國際影響力,它就不再只是一個等待政府採納的建議,而是一個已經在市場上證明價值的解決方案。
對團隊成員來說,這種轉變尤其重要。你需要幫助他們看見更大的圖景,理解我們做的不只是一個本地專案,而是在建立可以在國際市場上發光發熱的解決方案。這種視野的轉變,能夠幫助團隊走出情緒的低谷,重新找到工作的熱情和意義。
最重要的是要記住,憤怒和挫折本身不是問題,關鍵在於如何轉化它們。當我們能夠透過國際合作來證明專業的價值,當我們能夠在更大的舞台上創造實質的改變,那些讓我們憤怒的標籤和質疑,反而會成為我們成長的養分。它提醒我們,真正的價值不在於別人如何評價,而在於我們能夠創造什麼樣的實質貢獻。
在實務操作上,這種轉化需要具體的行動支撐。你可以從小規模的國際合作開始,例如參與區域性的技術研討會,或是與鄰近國家的創新團隊進行技術交流。這些經驗不只能幫助團隊建立信心,更能讓他們看到自己的專業能力在國際舞台上的價值。當你的團隊成員能在國際會議上分享他們的技術成果,當他們收到來自其他國家同行的肯定,那種專業自信是任何政治標籤都無法動搖的。
同時,你需要幫助團隊建立起跨文化溝通的能力。這不只是語言能力的提升,更是要能理解不同市場的商業文化和需求特點。例如,當你的團隊能夠理解日本市場對品質的嚴格要求,或是東南亞市場對價格敏感度的考量,這種國際視野就會自然而然地提升解決方案的完整度。這種提升不是為了應付誰,而是真正地讓產品變得更好。
在面對本地質疑時,你也會發現國際經驗能夠提供更客觀的參考標準。當有人質疑你的方案是「虛工」時,你可以用其他市場的實際成效來回應。當你能夠展示你的解決方案如何在其他國家創造實質價值,那些對專業性的質疑就會變得蒼白無力。這不是為了反駁,而是用事實說話。
對於「政府不會聽」這種長期累積的無力感,國際市場的成功經驗能夠提供一個突破口。當你的解決方案能夠贏得國際市場的認可,當你能夠吸引國際投資者的關注,本地政府反而會主動尋求合作機會。這種由外而內的改變模式,往往比直接對抗體制更有效。因為當你帶來的不只是建議,而是一個已經被市場檢驗過的成功方案時,決策者的態度自然會不同。
在團隊的日常管理中,你需要特別注意情緒的累積和轉化。當團隊成員面對質疑和否定時,要幫助他們看見更大的遠景。你可以定期舉辦團隊分享會,讓成員們討論他們在國際合作中學到的新觀點,分享他們克服文化差異的經驗。這些討論不只能強化團隊的專業信心,更能幫助他們建立起更開闊的視野。
長期來看,把餅做大的策略不只是為了管理當下的憤怒,更是為了創造一個能讓專業真正發揮作用的環境。當你的視野超越本地市場,當你的方案能夠在國際舞台上得到認可,那些曾經令人憤怒的標籤和質疑,反而會成為推動你不斷成長的動力。這是一個需要時間和耐心的過程,但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專業能力的最好證明。
最後,我們要記住,管理政治標籤帶來的憤怒,其實是一個轉化和昇華的過程。每一次被質疑時的憤怒,都可以成為推動我們走向更大舞台的動力。當你的眼界不再受限於本地市場,當你的專業能夠在國際舞台上創造價值,你會發現,那些曾經讓你憤怒和失望的時刻,恰恰塑造了一個更堅強、更專業的你。這不是為了證明什麼,而是為了讓真正的專業找到它應有的舞台。
近況
硬舉 MAX PR 達到 129.2kg,單月成長幅度 10%。
進行 SlashWallet。這是一個用來模擬 EDUI Wallet 跟 TWDI Wallet 整合的數位憑證錢包。Github repo 在 https://github.com/slashlifeai/slashwallet。
被上市公司董事說要「趕快出海,題目是對的,但產業是錯的,健身產業的人都很窮,賺不了(大)錢」,只是目前初期先以扎實關鍵技術為主,要做 infrastucture 需要募很多資本,不是現階段能做的事。
草擬了一個 Pre-Seed Pitch Deck,還沒想清楚要募資到 300K USD 還是 500K USD 才足夠到下一輪,還是得看目前兜到的資源有多少牌,才能知道能上哪個戰場。覺得自己還是比較擅長做瘋狂的點子,然後別人問我能不能給他投的募資路線。選題目還是要做只有我能做的題目,之前想做預約,那就基本上人人可做,但 數位憑證皮夾這很多別人覺得做不到的東西,我覺得還好,例如跨黨派跟跨部門協調,畢竟走過一遭,知道哪些 Pitch 方式可行,哪些不可行。
被提醒公司要登記為新創才能有租稅優惠,發現要變成股份有限公司才可進行,等之後要募資才做變更。
發了一篇 AI 小說片段,居然有人想看,所以在 CXC 開了。書名是《雖然是賦閒在家的家庭主婦,但因為被空軍拜託了所以只好代表國家出國開電子作戰的會議》。
記得幫我按讚加分享,也記得請我喝杯咖啡,如果有需要,歡迎雇用我當你的暫時技術共同創辦人。有需要可先跟我預約公益時數聊聊。謝謝大家,我們下週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