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憐眾生,誰來憐我・斜槓時刻 15
當你覺得自己在為世界奮鬥卻得不到認可時,如何避免自我消耗並專注於可見的成果?面對質疑與攻擊,創辦人該如何避免陷入無謂的辯解,專注於長期目標的實際行動?在推動社會改變的過程中,如何突破受害者心態,將每一次誤解與挫折轉化為推動行動的動力?
先把不喜歡的去掉,
那喜歡的就可以多一點點。
~ Tim Chen
我憐眾生,誰來憐我?創辦人如何突破內耗與憤怒,專注於行動
創業的過程,尤其是當你身為創辦人時,充滿了各種挑戰與困難。當你選擇投身於社會、環境或行業的改變,尤其是公益或公共領域,這些改變往往牽涉到複雜的利益關係和社會結構。最初的熱情與使命感,隨著時間的流逝,容易被現實中的孤獨與內耗所吞噬。
「我憐眾生,誰來憐我?」這句話並非表達悲觀的無奈,而是創辦人在為大環境付出努力時,所感受到的深深孤單。隨著時間的推移,你可能會發現,這些努力並未獲得應有的回報或認可,甚至可能遭遇誤解,或是來自身邊的質疑與攻擊。尤其當你作為創辦人,接觸政府案或擔任政府顧問時,身邊的朋友和同行可能會指責你“投機取巧”或“為了自己的利益妥協”。這些聲音常常讓你感到無力與沮喪,甚至覺得自己所做的一切毫無意義。
然而,這些情緒和內耗若處理不當,只會讓你陷入自我消耗,難以推動真正的改變。事實上,創辦人的真正挑戰,是在這些外界的聲音中保持冷靜與清醒,並專注於長期的目標。
那麼,如何突破內心的焦慮與憤怒,將其轉化為前行的動力呢?接下來的文章將分享幾個關鍵的思維模式,幫助創辦人在面對挫折與誤解時,保持冷靜,專注行動,並最終實現變革。
1. 我憐眾生,誰來憐我?理解「影響力的產權模糊」
在你推動改變的過程中,可能會經歷大量的努力與付出,但最終的結果卻並不會直接歸功於你。這是一個殘酷的現實,許多創辦人在這條路上最容易遇到的問題就是——即使他們投入了所有的精力與智慧,最終的成就往往會被更高層次的決策者收割。
特別是當你在為某些公益性質的專案奮鬥,或是接政府案,最終的功勞與讚譽往往不會屬於你。這可能讓你感到不公平,甚至引發內心的不滿。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你的努力是無價的。相反,它反映了當代社會中對影響力與決策的分配方式——不一定每一個改變都能歸功於個人,但這些改變仍然是有價值的。
更重要的是,這些改變能否推動你達成長期目標,這才是應該關注的核心。當你感到自己在不斷付出卻得不到認可時,你應該問自己:
這個影響力是否對我長期目標有幫助?
我是否在過程中保證了自己的戰略位置?
我能否將這些影響轉化為可持續的資源?
學會接受功勞不會永遠屬於你,這樣你才能將焦點放在影響力的持續性上,而不會陷入「誰得到了功勞」的無謂爭執中。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將這些模糊的貢獻轉化為實際的資源,從而進一步實現自己的願景。
2. 憤怒來自誤解,如何學會專注行動,而非解釋
身為創辦人,面對外界的誤解和批評是不可避免的。尤其當你在推動改變,特別是接政府案或執行公益專案時,你可能會發現身邊的朋友、夥伴或業界人士對你的努力感到困惑,甚至質疑你的貢獻。他們可能認為你只是完成了一些表面的工作,或者說「你根本沒做事」,這樣的言論可能會讓你感到憤怒。
這種情緒化的反應往往源自於槓桿影響的運作方式。你或許在背後進行了大量的協商,改變了某項政策或市場決策,但外界卻無法看到你的實際貢獻,最終的成果往往只是表面化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情緒上可能會陷入與他人辯解的困境,試圖解釋自己的價值。
然而,這種解釋並不會改變任何事。相反,最有效的做法是專注於行動,並通過不斷創造價值來證明自己的貢獻。當你持續帶來實際的變革,那些曾經誤解你的人,最終將不得不承認你的影響力。
專注於長期目標,而非每一次的辯解。接受誤解,並將焦點放在行動上,這樣可以減少內心的焦慮與不安,讓你在這條路上走得更遠。
3. 被標籤化的困境:如何駕馭標籤,避免內耗
在推動改變的過程中,敵對勢力與不同觀點的人會對你進行標籤化,這是無法避免的。無論你在做的是推動市場改革還是執行公益專案,你總會面臨來自外界的評價與標籤。這些標籤可能包括「政營走狗」、「政界投機者」等,儘管你只是專注於自己所信仰的事業,並試圖讓市場更加健康與合理。
但這些標籤並不應該讓你氣餒。反而,你應該學會如何駕馭這些標籤,將它們轉化為你推動改變的助力。因為你無法控制別人如何看待你,但你可以選擇如何看待這些標籤。
如何駕馭標籤,將其變成力量?關鍵在於如何將這些標籤轉化為有利資源,並將它們作為推動變革的工具。學會將這些標籤變成你的力量,而不是阻礙。
4. 憐憫不存在,專注於改變規則
創辦人往往覺得自己是在做有益於社會的事,應該會得到感激與支持。然而現實是,沒有人會因為你有良好的動機而感激你。當你推動改變時,受益者往往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你所面臨的困難與挑戰,也很難得到他人的理解與支持。
因此,你必須接受這個事實:沒有人會來憐憫你,也不需要他人憐憫你。真正的關鍵是,你必須把焦點放在如何改變遊戲規則,並專注於持續的行動。當你專注於改變規則,並持續推動改變時,最終你將得到應有的回報。
結語:走出內耗,專注於行動,讓世界改變
創辦人的道路從來不是平坦的,你會面臨來自內部與外部的挑戰,感受到孤獨與誤解,甚至被標籤化。當你試圖改變的不僅僅是市場,而是整個社會結構,這些挑戰將無可避免地存在。但關鍵是,這些困難不應該成為你前進的障礙,而是應該成為推動你進步的動力。
「我憐眾生,誰來憐我?」的答案是:沒有人會來憐憫你,但你也不需要他人憐憫你。當你專注於行動、接受現實並持續推動改變,世界終將因你的努力而改變。
近況
公司銀行帳戶終於變更成正式戶,可以增資了,今年預計生出 300 萬台幣做 SlashLife AI,早日打進歐洲最大運動器材品牌商供應鏈。
打算先投Y-Combinator 取得 feadback,但 YC 剛截止,所以可能再找幾間知名的投。在北美做撞球賽事直播新創的朋友說,有 deck 的話可以幫我丟一些,因此官網跟 Pitch Deck 需要改成英文。
開始組建創始團隊,如果你對整合運動器材的 AI Agent Builder 有興趣,歡迎與我找我聊聊。
記得幫我按讚加分享,也記得請我喝杯咖啡,如果有需要,歡迎雇用我當你的暫時技術共同創辦人。有需要可先跟我預約公益時數聊聊。謝謝大家,我們下週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