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何人,不管他在你的生命中多重要,只要他的言行還影響着你的情緒,左右着你的喜怒哀樂,你就沒有好好愛自己。
愛自己意味着你在意識上是獨立的,別人奈何不了你,不管他是誰;你在精神上是無懼的,沒什麼人和事可以動搖你,不管你外在多麼溫柔隨和。
——尹建莉
關掉手機,你會發現世界比你想像的更溫和
作為創辦人,你的每一次發言,都可能被外界放大檢視,甚至被貼上特定的政治標籤。無論是對技術的見解、產業趨勢的評論,甚至是一個單純的觀察,都可能被解讀為「支持某個陣營」或「反對某個立場」。例如近期 DeepSeek 的討論,不論你如何表態,都可能被不同立場的人貼上「親中」、「反中」或其他標籤,讓原本單純的技術話題,變成政治爭論的戰場。
在政治高度對立的環境中,被貼上「藍」、「綠」、「黃」、「白」或「紅」標籤幾乎成了日常。當別人簡化、甚至歪曲你的立場時,很容易產生憤怒與挫折感。但如果讓這種情緒主導你的反應,結果只會讓自己更痛苦,甚至無法理性思考。我們需要的不只是反擊,而是更智慧地管理情緒,避免掉入對立的陷阱。
1. 先停下來,問自己:「這值得我這麼生氣嗎?」
當你發現自己因為標籤或政治爭論感到憤怒時,先深呼吸,問自己:
「這真的影響到我的生活嗎?」
「這個人的看法,真的值得我花情緒去在意嗎?」
「這件事對我三年後還重要嗎?」
很多時候,我們的憤怒只是來自「被誤解」的不甘心,但與其試圖說服所有人,更重要的是讓自己從情緒中抽離,不讓別人的標籤影響自己的內心狀態。
2. 不讓社交媒體控制你的情緒:關掉手機,回到現實世界
社交媒體是個極端化的環境,演算法的設計會不斷推送讓你憤怒的內容,讓你一直滑下去,情緒越來越激動。但你必須認清:
社交媒體只是一個極小的觀測窗,不能代表整個世界。
具體做法:
關掉手機,暫時遠離社群平台:如果你發現自己因為網路上的爭論變得暴躁、焦慮、不安,最好的方式就是刻意遠離。試著一天至少有幾個小時完全不碰手機,讓自己回到真實世界。
限制自己的社交媒體使用時間:可以設定每天只看30分鐘政治相關內容,避免過度沉浸。
避免在社交媒體上與陌生人爭論:大部分的網路爭論不會有結果,只會讓雙方更極端。當你發現自己陷入「一定要說服對方」的情緒時,請問自己:「這個人值得我浪費時間嗎?」
當你關掉手機,抬起頭來,你會發現現實生活並沒有社交媒體上那麼對立與極端。
3. 避免「同溫層效應」,保持理性思考
當你長時間只接觸單一立場的資訊,你的觀點會變得越來越極端,對不同意見的人也會越來越沒有耐心。這就是**「回音室效應」(Echo Chamber)**的影響。
如何避免?
主動接觸不同立場的觀點,但以冷靜、理性的方式進行,而不是為了爭辯。
避免把政治當作唯一關注的事情,培養其他興趣,讓自己的生活重心更多元。
定期提醒自己:「我可能也有盲點。」 政治議題通常沒有絕對的對錯,試著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能讓你更有同理心,也更能保持內在平衡。
4. 情緒管理的三個關鍵步驟:暫停、觀察、選擇
每當你發現自己因為政治話題感到憤怒時,試著進行這三個步驟:
(1) 暫停:不立刻反應
當你感到情緒湧上來時,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先停下來,不要立刻回應。可以試試這些方法:
深呼吸五次,讓自己的身心冷靜下來。
數到10,然後再決定要不要回應。
把手機放下,去做別的事情(例如散步、運動、聽音樂)。
(2) 觀察:分析自己的情緒
問自己:
「這件事真的值得我生氣嗎?」
「這個標籤真的影響到我的價值嗎?」
「我是不是只是因為對方跟我立場不同,就覺得他是錯的?」
當你開始分析自己的情緒時,你會發現它的影響力其實沒有那麼大。
(3) 選擇:決定最智慧的行動
你可以選擇:
忽略,不讓情緒消耗自己的能量。
冷靜回應,而不是情緒化反擊。
轉移注意力,去做讓自己開心、有意義的事情。
你的情緒,應該由你來掌控,而不是讓外界操控你
當別人貼標籤時,你有兩種選擇:
讓憤怒控制你,陷入對立與無謂的爭論。
保持冷靜,專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不讓標籤影響你的內心平衡。
你不能改變別人,但你可以選擇不讓外界的情緒影響你,選擇過更自在、更理性的生活。
結語:關掉手機,你會發現世界比你想像的更溫和
我們無法控制別人的標籤,但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反應。當你學會管理這份憤怒,你不僅能讓自己更自在,也能影響身邊的人,以更平和的方式進行交流。
最後,關掉手機,回到現實世界。你會發現,真實生活並沒有社交媒體上那麼撕裂與對立,而你的價值,也從來不該被一個標籤所定義。
Deep Seek 與幻方量化的關係
朋友 Lucy 目前是 EIR,她前陣子分享了她關於 Deep Seek 的觀察。
來自幻方的技術積累
DeepSeek 並非如外界傳言般,是一家短短成立一年的 AI 創業公司。它實際上源自幻方量化基金——中國最成功的量化基金之一。幻方成立於 2008 年,專注於數學、計算、AI 驅動的量化交易,並在 2015 年全面轉向 AI 驅動的交易決策。
自 2016 年起,幻方開始運用 AI 模型進行交易,並在 2019 年成立幻方 AI,投資建設高性能算力集群。到 2022 年,幻方 AI 已累積超過萬張 A100 顯卡,並建立了極具競爭力的 AI 研究基礎。隨著 OpenAI 和 Llama 的突破性發展,幻方於 2023 年 5 月將其技術團隊獨立出來,成立 DeepSeek,正式進軍 AGI(通用人工智能)。
商業化與市場挑戰
不同於 OpenAI 早期的非營利定位,DeepSeek 從誕生之初就兼具 AI 研究與商業化的雙重考量。然而,2023 年至 2024 年,中國整體經濟環境低迷,量化基金的資金管理規模大幅縮水,導致 DeepSeek 在資金運營上面臨挑戰。儘管如此,團隊仍然選擇降本增效,繼續堅持技術創新。
中國 AI 創業環境與未來展望
與美國不同,中國的科技創業環境面臨更大的資本約束,特別是在 AI 領域,美國對中國的投資限制進一步加劇了中國 AI 公司的融資難度。DeepSeek 在這樣的環境下依然能夠脫穎而出,展現了強大的技術實力和執行力。
想了解更多關於 DeepSeek 的最新動態?歡迎閱讀 Lucy Chen 兩篇精彩洞察,第一篇(連結一)主要介紹 Deep Seek 的背景來龍去脈,第二篇(連結二)主要介紹「中國國家大模型」之一-智譜華章。
如果你想和 Lucy交流,想瞭解中國大陸目前的AI生態、中國大陸創業公司的情況或者正在大陸發生的創業題目,可以隨時與她溝通,她這次跟隨她的先生 Richard Lin 在台北應該要到2月底。
AI 童書:3C 還是紙本?
背景:忙碌的父母與 AI 童書的需求
最近,我接到了一個有趣的諮詢案例,讓我深思不已。這位來自科技領域的創業者,正在探索如何用 AI 來創造一個全新的教育產品——AI 童書。這個產品的主要目標,是幫助忙碌的父母在無法陪伴孩子的時候,依賴科技來提供學習與情感陪伴的支持。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尤其是雙職家庭的普遍化,很多父母渴望能在工作與家庭之間取得平衡。
在這樣的需求背景下,AI 童書作為一個新興的解決方案,引起了家長們的關注。這類產品希望能夠依賴人工智慧來個性化地推送學習內容,並且提供情感陪伴。然而,這同時也帶來了一個問題——AI 童書能否取代傳統的紙本書籍,或者它能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發揮真正的價值?
這是我最近所面臨的諮詢案例中的一個核心問題,並且引發了我對於人類中心主義與去人類中心主義的思考,也讓我意識到,這不僅是一個關於技術的問題,還涉及到對孩子成長的深刻理解。
人類中心主義:技術如何服務人類需求
人類中心主義(Anthropocentrism)是一種認為人類是地球上最核心的物種,所有事物的價值應該由人類的需求和感受來決定的哲學觀點。在這一觀點中,人類的情感和需求被視為最重要的指標。
在這個案例中,一部分父母認為,AI 童書的主要價值在於它能輔助並補充父母的角色。這些父母通常會強烈認為,無論科技如何發展,情感的交流和教育的核心應該來自人類。對他們而言,即使 AI 可以提供學習資源,它也無法像父母一樣理解孩子情感的細微變化。這樣的父母將「人類情感」視為無可取代的,而任何數位工具都無法真正理解或模擬這種情感的深度。
這樣的觀點不僅僅是一種情感上的需求,也是關於技術如何服務人類需求的一種思維方式。這些父母的擔憂在於,AI 雖然能根據孩子的學習進度進行個性化推送,但它無法像父母一樣在情感和心智上提供支持。這樣的反應在科技從業人員的生活圈中尤為常見,因為他們生活在一個高度數位化的環境裡,可能會忽視人類情感需求的複雜性。
這樣的觀點讓我開始思考一個問題:是否應該讓技術在情感陪伴上取代父母的角色? 如果這樣做,會不會對孩子的情感發展產生不良影響?在這些父母的眼中,AI 童書或許能幫助孩子學習,但卻無法像父母的陪伴一樣,給予他們情感上的支持與關懷。
去人類中心主義:信任機器與技術的力量
相對於人類中心主義的是去人類中心主義(Post-Anthropocentrism),這一觀點認為,技術和機器的發展不應該只服務於人類需求,反而可以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可能性,並提供更有效率、更多元化的解決方案。
對於某些父母來說,AI 童書並非僅僅是替代父母陪伴,而是一個能夠根據孩子需求進行個性化學習的工具。這些父母認為,AI 童書的真正價值在於它能夠精準地適應孩子的學習進度,並且可以在父母不在身邊的時候,為孩子提供情感上的支持。
在這一觀點下,AI 童書是對父母忙碌生活的回應,它能夠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扮演一個補充角色,並幫助孩子在學習上更加自主。這樣的觀點認為,去人類中心主義的思維方式能夠有效地為教育提供解決方案,尤其是對於那些生活在高科技環境中的家庭。
這樣的父母相信,AI 童書不僅能幫助孩子學習,還能夠在情感陪伴方面發揮作用,尤其是在父母因工作或其他原因無法陪伴孩子的情況下。他們認為,科技能夠解放父母的時間,並且在孩子需要陪伴的時候提供即時的支持。
3C 與紙本:兩種教育工具的選擇
在討論AI 童書時,除了人類中心主義和去人類中心主義的視角外,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是3C(電腦、手機、平板)與紙本書籍的選擇。這一選擇不僅關係到技術的應用,還涉及到教育方式、學習體驗,以及家長的需求。
在現代社會,3C 產品被廣泛應用於教育領域,尤其是在智能設備普及的今天,孩子們從小就能接觸到各種數位工具。這些工具通常具有高度的互動性,能夠根據孩子的學習進度和興趣提供個性化的學習內容。對於忙碌的父母來說,這些工具能夠在他們無法陪伴孩子的時候,提供隨時隨地的學習支持。
然而,紙本書籍則被認為是更為傳統且人性化的教育工具。許多家長認為,閱讀紙本書籍不僅能夠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還能夠促進孩子的專注力和閱讀理解能力。尤其是在情感陪伴方面,紙本書籍帶來的閱讀體驗,無法被數位工具完全替代。父母與孩子一起翻閱書頁的過程,對於孩子的情感發展和親子關係的建立具有重要意義。
這樣的對比呈現了兩者之間的矛盾:一方面,3C 產品能夠為孩子提供即時、個性化的學習體驗;另一方面,紙本書籍則能夠提供更深層次的情感交流和專注體驗。
定位問題:科技如何應對不同需求
在這個過程中,我也開始反思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定位問題究竟是如何形成的?**這不僅僅是科技從業者面對的一個困境,而是全社會共同面臨的問題。當我們依賴科技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痛點時,我們必須思考技術是如何適應不同人群的需求的。
這裡的定位問題,體現了人類中心主義與去人類中心主義兩種思維的衝突。人類中心主義強調的是人類情感與需求,並質疑 AI 是否能替代這些需求;而去人類中心主義則認為,科技和機器有著足夠的能力來解決問題,並且有時候,它們能夠提供更高效的解決方案。
然而,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平衡兩者之間的張力,並找到一個符合大多數人需求的定位。在一個極端依賴數位化的社會中,技術的引入會引起一部分人對人類情感的擔憂,而另一部分人則可能視其為解放的機會。這樣的矛盾,要求我們不僅關注技術本身的優勢,也需要關心它如何影響人類的生活質量與心智發展。
拉開視角:從全貌來看待問題
結論:在這樣的定位問題中,最重要的反思之一是:拉開視角。當我們試圖從全貌來看待問題時,我們就能夠清晰地理解人類需求與技術發展之間的複雜關係。技術的發展不應該是被動的,而是要與人類的需求、情感和生活方式相匹配。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考慮當前的需求,還要思考未來的發展趨勢以及如何平衡兩者之間的關係。
因此,作為創業者,當我們面對這樣的選擇——是將 AI 童書推向市場,還是保持傳統的紙本書籍形式時,我們應該從多角度來審視這個問題。我們的定位不僅僅是提供一個工具,而是如何讓這個工具在實際使用中,發揮出最大的價值,並且不傷害到孩子的情感需求和成長過程。
只有在充分理解這些複雜因素的基礎上,我們才能為父母和孩子提供一個平衡且具深度的解決方案。而這樣的思考方式,無論是在設計AI 童書,還是在開發其他科技產品時,都能提供寶貴的參考。
近況
我正在打造 SlashLife AI,這是一個運動教練的 AI Agent Builder 平台。我們的願景是建立全球市場的運動教練 AI Agent Builder,專注於吸引高單價健身教練與舞蹈學員。我們計劃在 2025 年第二季推出數位皮夾 DID,提供跨教練的學習履歷、課程點數整合以及政府資料授權功能。目前正在開發整合台灣數位皮夾和歐盟數位身分錢包的功能,並將在 2025 年第二季推出模擬測試版,第三季整合運動器材數據,讓民眾體驗使用台灣數位皮夾的便利性。
記得幫我按讚加分享,也記得請我喝杯咖啡,如果有需要,歡迎雇用我當你的暫時技術共同創辦人。有需要可先跟我預約公益時數聊聊。謝謝大家,我們下週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