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君王應該依賴自己的軍隊,而非外援,
因為他人的武裝是危險的、不可靠的
,唯有自己的力量才能確保安全與穩定。」
——尼可洛·馬基維利,《君王論》
VC 既無知,但還是對的
前陣子跟友人聚餐,從 Lucy 那邊吸收到很多知識,下面是我消化後自己的理解。
在創業與投資的世界,常聽到一句帶有矛盾色彩的話:「VC(風險投資)其實對很多領域並不精通,但他們往往能押中高成長企業。」從表面來看,這似乎不可思議;然而,若深入觀察 VC 的實際操作模式,就會發現「無知但仍然對的」現象,核心在於他們高度依賴賽道判斷與資本市場的集體共識。只要大勢、政策或市場需求被預期為「未來幾年將大爆發」,即使 VC 沒辦法掌握所有技術細節,也能在投資組合中獲得超額回報。
一、從「無知」到「還是對的」:賽道思維與共識力量
1. 不需事事皆精通
VC 涉足的產業五花八門:AI、SaaS、生技、區塊鏈、綠能等層出不窮,任何單一投資機構或投資人都無法對所有領域了若指掌。這就是「VC 無知」的由來。真正能讓他們在此情況下仍然「對的」,是因為他們更在意哪些領域有機會迎來龐大資本和爆炸性需求。
2. 賽道共識與組合投資
VC 經常使用的策略是「選賽道」:先判定哪個產業或技術領域未來五到十年將高速成長,然後投資多家相關新創,把資金風險分散到不同團隊上。即使其中 70%~80% 最終失敗,只要有一、兩個「獨角獸」脫穎而出,就能顯著拉高整體投資組合的回報率,彌補其他專案的虧損。這種模式下,VC 不必是技術專家,卻能依賴「對賽道的敏銳判斷」與「資金背書」,最終在財務報表上證明他們「還是對的」。
二、貨幣能量與投資邏輯:美元 vs. 人民幣
所有的投資最後都是要遵從貨幣能量,美元能賣全世界,人民幣有中國跟週邊小國買單,台幣只有台灣政府。
要談「VC 既無知,但還是對的」,就不能忽視資本背後的貨幣能量與投資邏輯。因為「誰買單」往往決定了投資能否順利在後期達成退出,進而驗證「還是對的」的合理性。
1. 美元基金:看重全球市場的規模與潛力
全球視野:美元本身具備國際通用性,代表著全球範圍的購買力和投資管道。
全面展示價值:美元基金通常要求企業具有可規模化擴張的商業模式與長期成長潛力,因為他們會把目標放在國際市場或跨國上市。
併購或 IPO 出場:這類基金會思考企業是否能在美國或其他主要交易所上市,或被國際巨頭併購,順利為投資人帶來豐厚回報。
2. 人民幣基金:立足國內市場或周邊小國並重視關鍵技術
內需與政策支撐:中國市場內需龐大,人民幣基金可以仰賴這塊主場優勢;同時,一些政策方向(如卡脖子技術替代)也驅動資本流向特定領域。
關鍵技術不被外控:人民幣基金對「自主可控」的需求明顯較高,特別是能否避免受國際競爭壓制,或被「卡脖子」。
國內上市通路:有些企業選擇在科創板或其他中國交易所上市,讓人民幣基金在國內市場就能順利出場。
3. 台幣基金:市場規模有限,需思考跨境合作
本地購買力:相對美元與人民幣,台幣在國際上的流通性與市場深度明顯不足,導致台幣基金規模受限。
政府主導或補助:很多台幣基金在操作上必須結合政府計畫,或依賴特定產業資本。若想進一步擴張,多半需要與國際資金合作,或引入外幣基金。
出場機制受限:在台灣本地IPO門檻與市場規模都較小,併購市場也不如國際活絡,因此要讓投資案成長為國際級企業並順利退出,難度極高。
三、「還是對的」:資本的出場機制與高失敗率容忍度
要使「VC 既無知,但還是對的」成為現實,還需要配合一個核心要素:資本出場機制。只有當市場上有足夠多後續投資人或上市機會接手,早期 VC 才能實現財務回報。這也是為什麼貨幣能量如此重要——它保證了不同幣別基金可以在各自熟悉或優勢的市場中完成退出。
此外,VC 基金對失敗率具有高容忍度,也是一大關鍵。很多報告提到,新創的失敗率可能在 70%、80% 甚至 90% 以上,尤其是在早期種子輪和 A 輪。但 VC 只要保持「選賽道、廣佈局」的做法,就有機會在少數成功案例上得到百倍、千倍的獲利,最終抵銷失敗損失並實現淨利潤。
四、對創業者的啟示:如何在「無知」決策中成為被看對的對象
強調賽道前景,而非埋首技術細節
VC 更想知道的是「你的市場多大?競爭格局如何?能不能快速擴張?」而非只關心你用什麼演算法。創業者應在商業簡報中凸顯市場熱度、未來成長曲線與營運策略。選擇適合的貨幣基金
若想衝擊全球市場,強調國際化價值、可拓展性,對接美元基金是順理成章的選擇。
若產品能貼合中國內需或關鍵技術,人民幣基金會更感興趣,也可能更快進場。
若先在台灣試水溫,或以台幣基金做起步,往後依舊能考慮外幣基金來進行跳板式發展。
理解高失敗率的本質並及早試錯
在 VC 看來,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企業沒有快速調整、迭代的能力。創業者要有勇氣承認試錯,並在市場反饋中持續優化產品與模式,才能脫穎而出。佈局出場策略
無論是追求上市、被併購,還是其他股權轉讓安排,都需及早思考「下一步的資金承接者是誰?要在哪個市場完成出場?」若能讓投資人看到明確退出管道,更能體現「賽道共識」。
五、結語
「VC 既無知,但還是對的」看似矛盾,背後卻反映了賽道思維、資本共識與貨幣能量的交互運作。VC 不必在技術細節上事事精通,只要賭對趨勢並在多個專案上分散投資,就能在少數成功案例裡取得巨大的投資回報。這種機制又與美元、人民幣、台幣三種不同的資金體系密切相關:美元基金注重全球化佈局與長期增長;人民幣基金著重中國市場的關鍵技術自給;台幣基金則因規模受限,需要更多政策與跨境協同。
對創業者而言,理解這套「無知卻正確」的邏輯、同時把握貨幣能量的差異,有助於更有效率地設計募資策略。要讓 VC 願意投資,除了展現技術潛力,更關鍵的是讓他們相信你所選擇的市場即將迎來爆發式成長,並能從後續資本或上市機制中順利退出。若做到了,即使你面對的投資人對技術細節了解不深,他們依然願意為「可期待的未來」買單,最終成就「還是對的」的投資神話。
AI 新創怎麼做到又高增長,又有淨利
一樣是從 Lucy 那聽來的,下面還是我的理解。
在中國科技創業領域,開源軟體與硬體結合的商業模式正迅速崛起。由於風險投資對 AI 企業提出了必須具備穩定淨利的要求,許多專注於軟體的創業者開始轉向硬體領域,形成了一種新穎的盈利模式。
核心觀點
開源吸引用戶,硬體帶來利潤 開源軟體作為免費或低成本的工具,可以快速吸引用戶並構建龐大的流量基礎。然而,這些用戶在使用開源軟體後,通常需要專業硬體來提升使用效能或簡化部署。企業通過硬體銷售,將流量有效轉化為穩定現金流,既解決了盈利問題,又滿足了投資者的期望。
雙軌策略解決增長與盈利矛盾 高增長模式通常需要犧牲短期利潤,而穩定淨利則往往會限制增長速度。結合開源與硬體的雙軌策略能有效解決這一矛盾,開源軟體負責吸引用戶推動增長,而硬體銷售則提供穩定的利潤來源。
中國市場的製造優勢 中國市場硬體製造的低成本與產能過剩,使這一模式更具競爭力。創業者得以利用本地資源,以相對低廉的價格生產硬體,同時保證毛利率,進一步滿足投資者對盈利能力的要求。
生態系統效應提升用戶黏性 開源軟體與硬體結合形成了完整的閉環生態,企業既能鎖定用戶,又能不斷提升用戶的參與度,確保穩定的消費頻率,最終實現持續增長與長期盈利。
成功案例
國際上有些成功案例:
Arduino 與 Raspberry Pi 這些企業以開源軟體為基礎,吸引用戶並形成龐大的開發者生態,再通過硬體銷售實現盈利,證明了這一模式的成功潛力。
NVIDIA 的開源生態策略 NVIDIA 利用開源工具(如 CUDA)擴大用戶群,進一步帶動 GPU 銷售,不僅實現了高增長,還保持了穩定的淨利。
Tesla 的硬體盈利模式 雖然 Tesla 部分開源了其軟體,但其主要收入來源依然是硬體產品(如電動車與電池)。這種模式強調了開源軟體作為流量工具,如何有效支持硬體銷售的盈利邏輯。
商業模式的核心邏輯
你談高增長,我用開源軟體獲得使用者;你談淨利,我賣硬體
流量與收入分離 開源軟體負責吸引用戶並建立市場影響力,而硬體則作為主要盈利來源,填補高增長模式的資金缺口。
規模經濟降低成本 隨著用戶規模的擴大,硬體生產成本逐漸下降,企業得以提升利潤率,進一步強化盈利能力。
市場壟斷效應 結合開源與硬體的模式,能迅速擴大市場份額並達到壟斷地位,為企業建立長期競爭優勢。
結論
開源與硬體結合的商業模式,是中國大陸創業者應對風險投資需求的一種創新策略。這種模式不僅實現了高增長與穩定利潤的兼顧,還充分利用了中國市場的製造優勢,提供了極具吸引力的敘事框架。未來,這種模式將成為中國 AI 創業者向投資者展示盈利潛力的關鍵利器,也將在全球市場中占據重要地位。
近況
演講完 AI 代理人與數位皮夾,跟人討論後續如何推動數位皮夾與歐盟數位皮夾整合的政策。簡報
實驗用 Notion AI 把 Product Idea 變成技術規格的流程,之後可能用 Notion 製作 AI Agent Builder 雛形,再用來打造 Bachata AI Agent,這樣能加快點子到會動的東西的 Iteration。
處於一個跟日本人、印度人、留英海歸混合生活的環境,相當喜歡智識上的交流。
狀態恢復到最起碼有人有興趣 500 萬台幣投人。先保持聯絡,過年後思考怎麼強化 去北美募資這塊。
記得幫我按讚加分享,也記得請我喝杯咖啡,如果有需要,歡迎雇用我當你的暫時技術共同創辦人。有需要可先跟我預約公益時數聊聊。謝謝大家,我們下週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