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o to the fucking gym.
Do it alone. Do it heartbroken. Do it angry. Do it crying.
Do it when they left. Do it when it hurts. Do it when you're doubting.
Do it tired. Do it crushed. Do it anyway.
創辦人如何一週進健身房 6 天
"Fitness always before business" 不是什麼心靈雞湯,而是讓創業者真正能撐過那些不眠不休夜晚的基石。每週六天健身這件事,對創業者來說可能聽起來像挑戰,但其實只要方法對了,習慣養成了,你會發現:健身不僅是累積體能,更是累積心態韌性的投資。
一開始,我知道很多人會覺得,「每天事情已經忙到爆炸,哪來時間健身?」但規律健身帶來的效果,真的超乎你的想像。它幫助你排解壓力,提升專注力,甚至讓你在處理爛攤子時能更冷靜、更果斷。說簡單一點,好的體能 = 高效的腦袋 = 更穩的決策。
把健身當作早晨第一件事
要養成一週六天健身的習慣,最重要的第一步是讓它成為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一種不需要思考的「自動駕駛」模式。**把健身排在每天起床後的第一件事,什麼事都別做,先去健身房。**這樣的安排可以確保不管你白天的工作多麼失控,健身這件事永遠不會被擠掉。
早上健身的好處不只是一整天更有精神,它更讓你有一個穩定的節奏感。Dan Martell,知名創業家和《Buy Back Your Time》的作者,也推崇這樣的安排。他每天早上 4:00 起床,第一件事就是重訓。Dan 自己有 ADHD,他認為重訓讓他更專注、更有掌控感,能面對每天的高壓工作。
重訓才是核心,跑步只是輔助
很多人一開始會想說,「我就先跑步暖暖身。」但問題是,進健身房只跑步,完全沒抓到重點。重訓才是提升核心力量與穩定性的關鍵。 跑步可以做,但它應該只是讓你活動一下,真正讓你變強的是槓鈴、啞鈴和你自己的體重。
如果你真的很怕重訓「太難」,可以從最簡單的深蹲開始,甚至徒手深蹲都行。這些動作慢慢增加重量,幾個月後你會發現,自己能夠應付更多日常壓力,體能上帶來的穩定感是其他運動無法取代的。
健身如何對抗長期高壓與內耗
創業者的生活充滿挑戰,不僅是外部的壓力,還有來自內部的內耗,例如不斷反覆思考、懷疑自己。這種狀態會讓你的專注力和執行力大打折扣。而健身,特別是重訓,能提供一個具體且立即的出口。
當你在健身房舉起槓鈴或專注於動作時,身體的疲勞會減少腦袋的過度思考,讓你暫時「關機」。這種狀態不僅能幫助你釋放壓力,還能讓你在結束訓練後重拾專注力。很多人形容這是一種「健身帶來的清空效果」,你累得無暇去多想那些讓人焦慮的細節。
更重要的是,創業本身充滿不確定性,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看到成果。這種長期的延遲回饋容易讓人感到挫折。而健身,特別是重訓,卻是高度確定性的活動。每次的訓練都有數據和即時的進步感,例如今天多了一公斤的重量,或者多了一組次數。這些細微但穩定的進步,能讓你重新感受到控制感,讓情緒起伏變得平穩。
展現自律與優勢
保持良好的體態不僅能提升自信,還能在陌生環境中快速建立你的存在感。當你進入一個新的場合時,良好的身體狀態和氣場,會讓人立即感受到你的自律與堅定。對創業者來說,這是一種無形的優勢,因為你的外在呈現了內在的專注與努力。
有創業者曾提到,他在一次重要的國際會議上,僅靠自信的體態與穩定的儀態,便吸引了潛在合作夥伴的注意,對方表示:「從你的精神面貌可以看出,你是一個有自律的人。」這樣的印象分,可能就是打開合作契機的關鍵。
用最小行動開始:兩分鐘原則
一開始不需要把自己逼到每天一小時的訓練,反而會讓你更快放棄。根據《原子習慣》的說法,最好的起點是「兩分鐘原則」。比如說:先穿上運動鞋,然後出門。這麼做的目的是讓行動變得輕鬆,沒有心理負擔。當你已經在健身房時,你自然會想說:「既然都來了,那就多做一點吧。」
先求不酸、不痛、不苦。這是重點。你的目標不是一開始就把自己操到不行,而是讓身體慢慢習慣這個流程。第一週可能只做簡單的深蹲,第二週再加上一些硬舉。用時間換進度,比一開始過度訓練來得穩定。
找專業教練幫你排課
很多人去健身房卻不知道該做什麼,這時候,一位好的私人教練(PT)就非常重要。每週安排一天和PT上課,剩下五天按他給你的計劃表自主訓練。 PT的重點不只是讓你當場練得好,他更會幫你排好整週的計劃,確保你的動作標準、避免受傷,還能讓訓練效率最大化。
專業教練不僅僅是動作指導,他還會根據你的生活狀態調整訓練計劃。如果某天工作特別忙,教練會幫你設計一個低強度的訓練,確保不會增加你的疲勞感,反而幫助你恢復專注力。
減少阻力:距離、裝備都要簡單
很多人健身半途而廢,不是因為懶,而是因為準備過程太麻煩。如果健身房太遠、需要帶一堆裝備,這些都會成為阻力。所以挑選距離最近的健身房,裝備也越簡單越好。方便性越高,你越不容易有「算了,明天再說」的念頭。
有些人會選擇家附近的 24 小時健身房,這樣即使早上起不來,晚上也有時間能補上,不過最好的安排仍然是早上完成,因為這樣整天會更加輕鬆。
時間管理:健身就是最高優先級
對創辦人來說,永遠都有做不完的事。如果你不把健身放在最高優先級,那它很快就會被取代。所以,把健身當作你一天中最重要的會議,沒有人能取消這場會議,甚至你自己也不行。
想像一下,健身是一種「打磨自己的儀式」,這個儀式讓你每次進入職場時都能帶著更好的狀態。如果一天實在太忙,至少抽出 30 分鐘讓身體動起來,效果絕對遠超你想像。
追蹤進步:記錄讓動力更穩定
使用健身App或筆記本記錄每次的訓練數據,例如重量、次數、組數。這些數據會告訴你自己的進步,也能讓你更有成就感。如果目標太大不好維持,那就設定小目標,比如完成一個月計劃後獎勵自己一雙新鞋,這樣一步步累積你的動力。
記錄進步不僅能激勵自己,還能幫助你調整計劃。如果某些動作的重量停滯了一段時間,回顧數據能讓你找到原因,然後突破瓶頸。
「Fitness before business」不是一句話,而是一種生活哲學。當你的身體和心理都處於最佳狀態時,你才能用更高效的方式面對事業上的挑戰。一週六天的健身計劃看似困難,但只要從最小的行動開始,把它內化成日常習慣,你會發現,這是你做過最值得的投資之一。今天開始,未來的你一定會感謝現在的努力!
長壽時代的多段式人生與工作
《百歲人生—長壽時代的生活與工作》是一本老書。該書深入探討壽命延長對人生規劃影響的著作,作者琳達·格拉頓與安德魯·斯科特提出了全新的思維框架,幫助我們重新審視生活、工作和人生的多階段性。隨著科技與醫學的發展,人類壽命不斷被延長,從書中討論的「百歲人生」,我們也可以展望到 120 歲這一新的可能性。這個延長的壽命並非只是延續晚年的衰老,而是對人生各個階段的徹底重塑。
以下是結合書中內容與當代「120 歲壽命時代」趨勢的六大預言與洞察:
第一個預言:壽命達到 120 歲將成為現實
隨著醫療、基因編輯、再生醫學的進步,人類壽命正在持續攀升。從歷史數據來看,全球平均壽命以每十年延長 2-3 歲的速度增長,如今已突破 76 歲(根據 WHO 數據),而未來 120 歲的壽命極限正逐步靠近。書中提到,長壽意味著我們需要重新審視人生規劃,因為壽命的延長不僅改變了時間的長度,更改變了我們對人生各個階段的定義。
如果 120 歲的壽命成為常態,我們的人生需要更加靈活地適應各種長期挑戰,包括健康管理、技能更新以及如何保持精神活力。
第二個預言:三段式人生的徹底瓦解,多段式人生全面登場
書中指出,傳統的「上學→工作→退休」三段式人生已經無法支撐長壽的需求。在 120 歲的背景下,這種簡單劃分的人生結構將完全崩解,多段式人生將成為主流。
多段式人生是指我們的人生將被劃分為多個小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主題與任務,並且可能重複出現。例如:
20 歲上學,40 歲重新回到校園學習新技能;
50 歲開始創業,70 歲轉型到另一個完全不同的行業;
80 歲回歸社區活動,甚至進行新一輪的職業嘗試。
多段式人生的核心在於靈活性和適應性。我們將不再被單一身份所束縛,而是根據生命的不同階段,不斷重新定義自己的人生角色。
第三個預言:自我更新將是生存的關鍵能力
在長壽時代,面對快速變化的世界,自我更新和學習能力成為生存的基本技能。書中提到,隨著多段式人生的到來,每個人都需要不斷否定過去的自己,擁抱新事物。120 歲的壽命背景下,終身學習將更加重要,碎片化學習與多元化技能培養會成為常態。
此外,精神上的疲憊和無聊可能成為新挑戰。書中提醒我們,長壽並非僅是延長生命,而是如何保持精神的活力。這要求我們不斷進行心理調適和探索新興趣,讓人生保持豐富性和多樣性。
第四個預言:人工智慧和自動化將重新定義職業分工
在 120 歲的人生裡,工作不再只是賺取生活費,而是一種人生價值的表現形式。書中強調,人工智慧將加速「中間行業被掏空」的現象。未來,重複性工作將被 AI 和自動化技術全面取代,而人類需要專注於以下兩類工作:
高度創造性的行業:如科研、文化創意、設計、教育等需要原創思維的領域。
個性化服務行業:如心理諮詢、健康管理、個人護理等無法被標準化的行業。
120 歲的人生將帶來更多的職業轉換需求,職業生涯可能分為多個小周期,這要求我們在選擇行業時更具前瞻性,並隨時準備應對行業變遷。
第五個預言:跨年齡交往將成為常態
隨著多段式人生和壽命延長,年齡標籤的重要性將逐漸消失。例如,一位 30 歲的個人可能剛開始攻讀博士,而一位 60 歲的專業人士則可能正在創業或旅行休整。在 120 歲的世界裡,年齡不再定義能力、身份或價值。
書中還特別提到,這種跨年齡的交往模式將滲透到職場、家庭和社交領域。我們需要更強的溝通能力與包容心,去適應與不同年齡層的人共事和互動。
第六個預言:人生選擇將更加慎重
120 歲的人生意味著選擇的成本更高。一個錯誤的決定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來修復,這讓我們在做選擇時變得更加慎重。書中提出兩個應對策略:
給生命留出空白時間:多段式人生不應該一直埋頭趕路,適時停下來放空自己,反而能更清楚地看見方向。
重視無形資產的積累:口碑、信譽、人脈等無形資產將成為支持長壽人生的重要資源,幫助我們在每個人生階段做出更好的選擇。
結語:從百歲到 120 歲的人生規劃
《百歲人生》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框架,幫助我們在壽命延長的時代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在 120 歲的視角下,我們需要的不僅是適應長壽,還要學會利用多段式人生的特性。
AI Founders chitchat in GYM
最近又約了一場 chitchat in GYM。不知為何拍起來很像元首會談。這次聊的題目很精彩,重點如下:
發 Crypto token 要騙錢就不要想功能性;要做正事就不要想騙錢。不管幹什麼都要專心。
炒作的能力跟影響力的能力都很重要。Elon Musk 在這兩領域都是頂尖,合該他當首富。
當 Founder 很難,因為很難客觀地看待自己的產品,陷入盲點,做錯決策。馬化騰最厲害的是讓微信幹掉 QQ,這是一個非常難得的頂尖創辦人特質。
創業有時還是要看運氣:疫情前成長 700%,結果疫情一來直接完蛋,還得靠賣口罩頂一下。難怪有時投資人會找 Founder 去對一下八字。
除了重訓外,我又嘗試了高爾夫球練習場,發現這也滿適合創辦人來 chitchat talk,有動到、不累、有能夠聊天。練習場也不貴。
2024 Generative AI 詠唱者忘年會。
參加 2024 Generative AI 詠唱者忘年會,跟 Pei-Chi Lo 聊到麻瓜(非技術背景的人)學寫程式的問題,她問我該怎麼規劃未來拓展,還有怎麼避免像薩泰爾娛樂 Sunny 提到的問題。我建議她可以先學「Ubiquitous Language」,也就是統一詞彙,幫助把業務邏輯轉換成工程語言,這對文科背景的人來說特別重要,也能讓未來技術擴展更順利。
其實麻瓜寫程式的第一步就是認知到「我可以寫程式」,然後就是了解自己的極限在哪。從嘗試簡單的應用程式開始,逐步累積對軟體工程的基本概念。MTK 的朋友提到,未來可能會出現更自然的形式語言,讓麻瓜不用直接寫 Code 就能指揮 AI 做事,但我覺得這種「形式語言」其實現在就有了,像公文語言或法律語言,這種結構化的語言對文組人來說本來就很熟悉,轉化成工具應用也會比較輕鬆。
另外,昨天 Peggy 分享了她最近使用 AI 工具寫程式的心得。她從三月開始用各種工具,像一開始用 ChatGPT,會認真學習每一段生成的程式碼,了解邏輯和差異,甚至會細到記得每個 pip install 的套件用途。後來她試了 Cursor,可以快速生成程式碼,只需要點接受就好;最近又試了 Windsurf,幾乎不需要她干涉,工具自動完成程式碼生成和 bug 修復,速度非常快。雖然成果快了,但她也發現,越來越少去深究程式碼邏輯,當工具解不了問題時,debug 變得困難,因為不清楚前面的建構過程。
她提到,這樣的使用習慣其實會影響學習深度,但是否重要,取決於程式碼的目的。如果是一次性的流程工具,可以不用太深入,但如果是長期需要運行或擴展的專案,就需要回歸到學習程式碼邏輯和架構,不能完全依賴工具,否則長期會有隱患。這也印證了 Sunny 的說法,終究還是得面對那些基礎而重要的問題。
最後,我們也聊到 Happy 的 GAI Wall 對零售業品牌的影響。AI Agent 和推薦演算法形成的資訊隔閡,讓訊息傳遞變得更困難。這讓我思考,要穿越這堵牆,真正有效的方法是傳遞「愛與創意」,因為這才是能真正打動人心的東西。
AI 時代,商業的本質會是人的溫度。實體形象店是突破 GAI Wall 的武器。
近況
準備搬到永春。
公司登記快跑完,準備下一段增資。
一月初要給 DID & AI Agents 演講。
修 slashbook.xyz bug,然後做資源整合。
開發 bachata.slashlife.ai 需要的 lib,熟悉 AI Agent framework。
記得幫我按讚加分享,也記得請我喝杯咖啡,如果有需要,歡迎雇用我當你的暫時技術共同創辦人。有需要可先跟我預約公益時數聊聊。謝謝大家,我們下週見!